div data=datasource:20230907680dfbcf28b94812abec39ea44d9116c type=content
发表时间:2024-07-19 19:46:13 来源:新闻中心
9月5日,广西疾控发布9月健康提醒,公众应做好登革热、猴痘、手足口病、诺如病毒所致其他感染性腹泻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输入性疟疾、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,以及食物中毒的预防与防范。医师提醒,要注意个人卫生,做好自我健康监测。
南宁市传染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、市四医院儿科主任宋晓玲介绍,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,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。登革热流行形势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。
目前,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。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给人类,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者血液时感染病毒,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,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。
“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~14天,多数为5~8天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,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。”宋晓玲说,当出现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至39~40℃,并伴有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等症状,就得考虑是不是感染了登革热,及时到医院就医。
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清除积水,防止伊蚊孳生,以避免被蚊子叮咬。
宋晓玲建议,市民外出到草深林密的环境时,应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,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尽可能涂上驱蚊剂或蚊虫驱避药物;尽可能的避免在“花斑蚊”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、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。同时,做好家庭环境清洁工作。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。主要通过粪—口途径传播,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。
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是南宁市重症手足口病定点救治机构。该院在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16RNA)、肠道病毒通用型RNA等常用病毒核酸检验测试的基础上,推出针对手足口病的EV71-lgM抗体快速检测,1小时内出结果。
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颜云盈介绍,根据临床监测数据,近期手足口病例有增多趋势。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(型),柯萨奇病毒A组的16、4、5、9、10型,B组的2、5型,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最为常见。
医师提醒,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,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。
注意手卫生,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、饭前便后、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,应及时洗手。
注意环境卫生。室内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,做好清洁消毒,定期清洁家居环境,特别是对孩子的餐具、衣物、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,并对家里地面、桌面、门把手、床围栏等物体表明上进行擦拭、消毒。
家长应多观察幼儿健康情况,如果出现发热、皮疹(特别是肛周皮疹)或口腔疱疹等,及时到医疗机 构就诊。
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,人群普遍易感,主要是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,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。
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,多数病例临床症状较轻,死亡病例主要为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。
2022年5月以来,猴痘疫情向多个国家扩散蔓延。2023年6月以来,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了猴痘疫情,主要是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,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。近期,广西部分地区先后报告了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疫情。
疾控专家提醒,重点人群要加强自我防护,减少高危行为,不与有疑似猴痘症状人员发生密接接触,不共用疑似病例的衣物、被褥等生活用品。有可疑接触史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;出入境人员需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,不接触有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、灵长类等动物。
疟疾,是由按蚊(别称疟蚊)叮咬人体后感染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,通常又叫“冷热病”“打摆子”“发疟子”。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疟疾高度流行区。
疾控专家提醒,做好个人防护,尤其是在户外,尽量穿有防护作用的衣物,如长袖、长裤,暴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。注意环境卫生,清除垃圾、杂草、填平污水坑,做好灭蚊工作。
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等疾病流行状况,做好个人防护准备;从非洲、中南美洲、东南亚国家返回后,如出现发冷、发热、出汗、乏力等症状,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,主动告知旅居史。
诺如病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,具有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等特点,主要通过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,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。疫情多发生在学校、幼托机构、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,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、呕吐、反胃等。
疾控专家提醒,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,尤其是饭前便后及加工食物前,应清洁双手。
食物应充分加热后食用,定期对餐具做消毒,在外就餐尽量不吃半生的海(水)产品。
地面或物体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后,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,立即清理和消毒污染物。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“红眼病”,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。通过接触传染,眼—手—眼是主要的传播途径。临床表现为刺痛、沙砾样异物感、烧灼感、畏光、流泪,眼睑水肿,睑、球结膜高度充血。
眼科医师提醒,注意个人手卫生和眼卫生,经常用肥皂洗手,最好还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,养成分巾、分盆的卫生习惯。
加强对游泳池、浴池、理发室、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。
若家中有传染性急性结膜炎患者,其毛巾、脸盆等生活用品应做消毒,不要共用毛巾、浴巾、眼部化妆品或个人眼部护理用品。
目前,新冠病毒感染整体处于低水平流行趋势。公众仍应坚持个人防护,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。
请符合条件而未接种、未全程接种和未加强接种的人员尽快完成接种,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,尽快完成接种。
科学规范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通风,咳嗽或打喷嚏注意遮挡口鼻,尽可能的避免接触发热人员。
健康饮食,戒烟限酒,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依据自己状况适度运动和锻炼。
老人、孩子、有慢性病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,远离有发热和咳嗽症状的人员,做好健康监测,有发热等不适时及时就医;就医途中全程规范佩戴口罩,尽可能的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
持续高温为细菌增殖创造了适宜条件,食物容易腐败变质,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生风险升高。此外,9月份仍是广西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,加之雨水充沛,易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。
广西健康科普专家、市四医院犬伤门诊主任邓上勤提醒,不要特意去采购新鲜的罕见蘑菇或者不认识的蘑菇、号称新品的蘑菇。家长带孩子去草地、树林中玩耍时,要提醒他们不要采摘,以防孩子采摘后未洗手就抓东西吃或者吃手,导致因手上沾了蘑菇毒汁而中毒。“有些毒蘑菇的毒性很强,采摘后无意挤碎,渗出的毒汁沾到手上,几毫克的蘑菇毒素都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,甚至死亡。”(记者 叶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