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升级从业者有压力更有动力
发表时间:2025-05-01 01:26:12 来源:行业资讯
“家政服务‘新国标’出来后,工作站通知我们及时学习。不论是‘新国标’对服务等级的细化,还是现在雇主对月嫂、育儿嫂的高要求,都让我意识到仅仅凭借过去的经验,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。”最近,家住浦口区的徐女士通过“宁姐月嫂”工作站介绍,正在育儿嫂岗位上试岗。
今年3月1日起,《家政服务母婴护理服务的品质规范》《0—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》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,为母婴护理行业划定了“硬杠杠”。南京家政市场的从业者们普遍感受到了“新国标”带来的服务升级压力,但同时对家政服务行业的职业化、专业化充满了希望。
徐女士说,尽管自己已经有了一些育儿经验,但仍需要继续拓展技能,“‘新国标’要求金牌月嫂不仅要会带娃,还得懂早教、营养配餐和保健按摩。我正打算去考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’证书,让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更存在竞争力。”
南京紫藤花家政公司负责人苏清介绍,现在客户来找育儿嫂,会直接对照“新国标”询问服务细节,比如“是否掌握0—6个月婴儿的抓握敏感期引导方法”“是否掌握基本急救技能”等。“在此之前,我们公司认定‘金牌月嫂’的标准是从业时间超过5年,主要依赖客户的反馈意见。每个家政公司的标准都不一样,这些都不是硬性标准。”苏清说。
而这次的两项国家标准为母婴护理和婴幼儿照护划定了更为清晰的“技术路线图”。以金牌月嫂为例,要求其具备48个月以上服务经验,同时持有母婴护理员、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多本证书,客户满意程度达到95%以上。
南京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张若愚说,“过去我们对育儿嫂的分级更多依赖客户反馈,现在必须对照‘新国标’完善培训体系,尤其是新增的‘敏感期教育指南’,要求育婴员掌握婴幼儿语言、认知发展规律,这对传统服务模式是个挑战。”
在采访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过程中,记者看出,一方面,从业者一致认为“新国标”提升了服务门槛,增加了个人就业难度;另一方面,也有不少从业者表示,在“新国标”的推动下,从业者的身份将得到更多人认可。“大多数人都觉得愿意当月嫂的人,都是找不到工作,才选择去别人家里当保姆。有了‘新国标’,也让大家都知道当月嫂也是有很多要求的,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。”从业8年的月嫂王丽庆说。
家政服务行业资深人士李新菁认为,“新国标”将更快推动家政服务从业者职业身份向专业化、规范化转型,进而提升从业者的荣誉感以及归属感。如“新国标”将母婴护理员划分为六个等级(一星级至金牌级),育婴员需掌握早教理论与实操技能,并新增客户满意程度、培训时长等量化指标。李新菁解释,“这种‘硬指标’的设定提升了行业门槛,使从业者因具备专业资质而获得自我认同,同时减少社会对家政服务的偏见。”
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毕业生葛梦玉去年参加了南京市妇联举办的“宁姐月嫂”高级培训班,现已在金鹰世界产后专护中心工作。选择这份职业,葛梦玉的家人起初非常不能理解。工作一段时间以后,她的父母才慢慢开始了解月嫂这样一个职业。“他们现在知道我所学的专业相关知识是实实在在地用到工作中,并且开始正视月嫂这份工作。我觉得‘新国标’实施后,一定会有更多人重新认识家政服务行业。”葛梦玉说。
近年来,为培训高素质家政服务人才,促进家政服务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南京做了不少有益尝试。
日前,浦口区妇联、江浦街道妇联、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联合开展了“提升综合素养,促进行业发展——宁姐月嫂进高校研学”主题活动。
去年,南京市妇联举办了“宁姐月嫂”高级课程首期培训班,为女大学生提供与家政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培训,为家政服务行业引进一批高质量人才,推动家政服务从业人员高素质、专业化。
张若愚介绍,在4月至6月协会承办的南京市妇联巾帼家政系列培训活动中,协会将邀请专家解读两项国家标准,并鼓励家政企业全面落实规定要求,将其应用到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中去。
但由于目前家政企业普遍呈现规模小、分布散的特点,对公司经营行为的监管和评价缺乏成熟的体系,“新国标”更有效落地落实仍有不少路要走。
“我们不仅要培训技能,更要转变服务理念。”张若愚表示,协会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,深入企业一线,持续对“新国标”进行宣传,营造“全面贯标、人人达标”的良好氛围。
“‘新国标’不是紧箍咒,而是行业升级的助推器。”李新菁指出,“新国标”将推动行业从“价格竞争”转向“质量竞争”,从“单兵作战”转向“体系支撑”。